保持健康的方式方法不胜枚举,就像健身减肥中常说的“三分在练七分在吃”,食疗养生也是公认的首位,民以食为天,现代人不光追求色香味美的食物,更应该注重如何吃的健康。
俗语云:“千疗万疗,不如食疗”。“五谷为养,三分治而七分养”。这种寓医于食的养生防治疾病的哲理。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论述,就是用食疗的方法达到“未病先治”。在久远的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勤劳的华夏人民发明了酿酒后,中医的食疗就已经开始萌芽,用中药泡酒也就是现代保健食品最古老的开发状态。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就把医生分为“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那时的“食医”就是专门照料帝王饮食保健工作的。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就产生了——战国时期(前2世纪)我国第一部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东汉时期(25—220年)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就专门收集了具有食疗功能的药品如薏苡仁、茯苓、大枣等。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论》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而且把会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上工”。《伤寒论》中也记载了好多食疗保健的方子如生姜当归羊肉汤、猪肤汤等,可见医圣对食疗方面的重视。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年)所出版的《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等著作中,也非常重视食疗的作用出现了大量中药膳食古方。到了唐朝(618—907年)食疗保健有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学派。最有代表的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首先将“食治”立为专篇,指出“得病之际,先用食疗,食治不愈,方可用药,用药如用兵,非紧急不能妄发”,到了疾病发作的阶段药物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也在伤害病人的身体,所以日常的食疗养生就显得尤为关键!孙思邈生于隋、卒于唐,寿达101岁,这与他经常食用中药保健食品是密切相关的。继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诸代也都十分重视食疗保健。有文献记载的如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则专门记述了老年病的食物疗法。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明代卢和的《食物本草》。清朝首部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大型《医宗金鉴》中,食疗的方法散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中。内容涉及面广,即有食疗基础知识,也有临床应用。中国历代皇帝,寿命平均较短,但乾隆皇帝寿达89岁。记载他生前经常服用 八珍汤、松龄太平春酒等养生佳品,后清的慈禧太后亦喜欢服用八珍糕等传统食药结合的保健食品。由此可见,我国的食疗保健食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食疗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在节奏越来越快速的城市生活带来的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病面前,食疗养生也是一门古老而与时俱进的学科。现代医学讲究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来自科学技术提取的化学药品就好比一把双刃剑,亦能治病亦能致病。据长期用药的总结,医师和老百姓也都知道“是药三分毒”,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时严重还会引发“药源性疾病”,例如目前比较常见的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治冠心病的药物大多会引发恶心头痛无力嗜睡、胃部不适,长期服用甚至会导致性功能减退以及肝动能损害,从而产生更多疾病。这个时候国家也认识到这一弊端,在93年召开的《全国首届非药物疗法会议》上提出要回归自然,寻找天然绿色药物治疗方式,中国传统的中药正好契合了这一点“取自自然,食药同源”,这也是近些年来中药产品层出不穷的原因,更是根叶果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我们传承传统中医经典,结合现代前沿医学知识,把食疗养生、中药保健、未病先治的科学理念融会贯通到每一个产品中,整理到每一篇与您分享的文章里。
随着社会发展,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添加剂防腐剂等有害食品越来越多,很多影视明星、商界精英、文学大家,他们有的拥有巨额的财富倍受家庭甚至国家的期望却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结束了人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带有突发性,糖尿病有长期难以根治的特点,而癌症目前仍没有百分百治愈的方法。但在病理学上这类疾病都与日常作息饮食规律大有联系,如何科学养生才是现代工作者和老人更应该注意的。“求医不如求健康”,只有抓住每一个不起眼的日常,把绿色放心的食品当成健康生活的必需品,把传统中医的养生瑰宝融入到作息中来,才能一直拥抱健康,陪伴家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不断免费更新健康专栏为朋友们奉上各种药食同源养生保健中药材产品的食用方法与烹饪制作小技巧。用一杯清肝明目的蒲公英茶暂时隔绝那些熙熙攘攘,让枸杞的香甜带走忙忙碌碌的疲惫,枣仁的酸涩带来安安心心的休憩,根叶果愿与您分享我们的养生经验与食疗小方,与您携手让健康常伴!